資訊詳情
海底一萬米(二)
2019-03-20
180米
這里有那么一種魚,它非常地長,外表很亮,閃著銀光,在海底轉(zhuǎn)一個身幾乎可以橫掃一片……這類魚就是傳說中的皇帶魚,也叫地震魚、白牛、龍宮使者、海魔王等等,高大上的稱號非常之多。但也因為體長的原因,經(jīng)常被誤認為是海蛇,也曾被東南亞地區(qū)誤認為是傳說中的“龍”現(xiàn)身了。
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樣的一種魚呢?
雖然名字中多了一個“皇”字,但其實皇帶魚的外形與帶魚非常相似,就是比帶魚大了好幾十倍而已。
皇帶魚的身體略扁,伸展開來就像一條絲帶;體表是裸露出來的,并沒有常見的鱗片;背部有魚鰭,呈現(xiàn)紅色,非常的顯眼;全身除了背鰭是紅色以外,其他部位是銀灰色帶著一點藍黑色的斑紋;它的頭部整體是呈現(xiàn)藍色的。
皇帶魚是世界上最長的硬骨魚,普遍有3米長,但最長的有達到15米,最重居然可以達到270多斤。
2014年,墨西哥的科爾蒂斯海灘淺水區(qū)驚現(xiàn)2條長達15.2米的皇帶魚,這長相較兇惡的龐然大物嚇壞了附近的游客,這也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皇帶魚。
皇帶魚是肉食性的,性情兇猛,幾乎經(jīng)過它周邊的中小型魚類和蝦、蟹都逃不過它的嘴,而且他們種族內(nèi)會有自相殘殺的現(xiàn)象。
一般生活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溫暖海域,雖然體積狹長,樣貌很猙獰,但是游動的速度很慢,都是主動等獵物游過身邊才一口咬下,很少主動出擊,屬于守株待兔型的魚類。
很多人覺得很奇怪,它為什么會有地震魚的別稱?那是因為它平時總是喜歡頭朝上尾巴朝下漂浮在海底,只有地震的時候才會浮出水面,所以就有這么和藹貼切的稱呼了。
不過這個不愛游動的習(xí)性,也從側(cè)面反映出這皇帶魚很懶就是了。
接下來,請大家做好準備,全副武裝起來,因為即將到達200米海洋深處。
在這里,海水的溫度、鹽度、密度將會出現(xiàn)急劇變化。這里終年黑暗,陽光完全不能透入,壓力非常大。
200米深處的水壓達到了什么程度呢?
據(jù)說約有20個大氣壓,相當于一只成年人的手掌要托起約2噸的物體,非??膳掳?!
不要怕,雖然200米海洋深處黑嗚嗚的,但是這一層海域生活著一群愛鉆沙堆的精靈——大鰭毛齒魚。大鰭毛齒魚只產(chǎn)于太平洋西北部的寒冷沿海地區(qū),在日本的沿海最多,尤其是日本的秋田縣,大鰭毛齒魚幾乎成了當?shù)氐奶禺a(chǎn)。
大鰭毛齒魚平常生活在沙堆或者泥堆的海底,有鉆進沙堆里的習(xí)性,但是一到冬天,為了產(chǎn)卵就一大群、一大群地涌到海岸附近來,在海藻的根部產(chǎn)下一團一團的卵。
除了大鰭毛齒魚這一精靈,海洋200米處還生存著劍魚,亦稱“箭魚”。
看,“擊劍手”來了,請注意讓行!
劍魚是世界上熱帶、亞熱帶海洋中一種較常見的魚類,因其上頜向前延伸呈劍狀而得名。活動范圍很廣,在臺灣東部流經(jīng)的黑潮海域內(nèi)很多,主要居于大洋、深海和近海沿岸。
劍魚擁有敏銳的視力,用以觀察獵物;它們“白色”的肌肉為它們的突擊活動提供能量;使用它們的利劍攻擊獵物,把獵物撕成碎片或者整個吞食。
當它向前游泳時,強壯有力的尾柄能產(chǎn)生巨大推動力,長矛般的長頜起著劈水的作用。當劍魚以每小時130公里高速前進時,堅硬的上頜能將很厚的船底刺穿。
230米
上述這張圖是海洋230米處真實寫照——游弋著成群的秋刀魚。
秋刀魚是頜針魚目,竹刀魚科,秋刀魚屬的唯一一種,也是重要的食用魚類之一。其學(xué)名Cololabis saira取自日本紀伊半島當?shù)貙Υ朔N魚種的名稱,其中saira系俄語。
中文與日文的漢字都是“秋刀魚”,可能是源自其體形脩長如刀,同時生產(chǎn)季節(jié)在秋天的緣故。
秋刀魚在部分東南亞地區(qū)的食物料理中是很常見的魚種。體型細圓,呈棒狀;背鰭后有56個小鰭,臀鰭后有67個游離小鰭。體背部深藍色,腹部銀白色,吻端與尾柄后部略帶黃色。
秋刀魚有幾類天敵:如海洋哺乳類、烏賊和鮪魚、板鰓亞綱魚類等。當逃離掠食者的時候,秋刀魚可以在水的表面上滑行。
秋刀魚是冷水性澗游魚類,適溫范圍為1024℃,1518℃。攝餌活動主要在白天,夜里基本上不攝食。攝餌時的最適溫度為1521℃。
秋刀魚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區(qū),包括日本海、阿拉斯加、白令海、加利福尼亞州、墨西哥等海域。北緯67度18度,東經(jīng)137度西經(jīng)108度。中國主要分布在黃海和山東東岸。
漁民捕秋刀魚主要是利用其會被光線吸引的特性。常見的方法是用500瓦特藍色或白色的強光燈具固定在漁船的一側(cè),另一側(cè)則較為弱的紅光。當魚群被強烈的白光吸引集中時,燈光被換到船的另一側(cè),通常整群魚就會被網(wǎng)住。
自2003年我國大陸成功開發(fā)了西北太平洋秋刀魚漁場后,秋刀魚已逐步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240米—發(fā)現(xiàn)“活化石”腔棘魚
這里生活著世界上現(xiàn)今存活當中的最古老魚類,最早可追溯到3億年前。在1930年代被漁民捕獲兩條之前,都以為這種魚已經(jīng)滅絕了,它就是有著“活化石”之稱的腔棘魚。
1938年的一天,在南非東倫敦附近的海面上,一艘拖網(wǎng)漁船捕獲到一條奇特的魚。這是一條長約兩米左右、泛著青光的大魚,魚鱗像鎧甲一樣布滿全身,尖尖的魚頭顯得異常堅硬。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在它的胸部和腹部各長著兩只與其它魚類比起來既肥大又粗壯的魚翅,看上去就像野獸的四肢一樣。
當時的博物館館長瑪喬麗·考特妮·拉蒂默小姐便請來魚類學(xué)專家史密斯博士進行相關(guān)研究,竟確認這是一條“活化石”腔棘魚。
科學(xué)家本來也認為腔棘魚只生活在非洲東部,但是,1997年,在印尼的蘇拉威西島(西里伯斯島)發(fā)現(xiàn)了另一種近緣種 Latimeria menadoensis。
2007年5月16日桑給巴爾(Zanzibar,又譯占吉巴)位于東非坦桑尼亞東部一個島上的印度洋沿海城市,漁夫捕獲一條腔棘魚(Coelacanth),這條腔棘魚在一家瀕海餐館的魚池內(nèi)存活了十七個小時。
所謂腔棘魚,人們認為它第一次出現(xiàn)是在3.5億年前的泥盆紀,曾經(jīng)昌盛一時,分布在許多地方。腔棘魚又稱“空棘魚”,英文名(coelacanths),由于脊柱中空而得名。
在已距今3.5億年前的泥盆紀時代,腔棘魚的祖先憑借強壯的鰭,爬上了陸地。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掙扎,其中的一支越來越適應(yīng)陸地生活,成為真正的四足動物;
而另一支在陸地上屢受挫折,又重新返回大海,并在海洋中尋找到一個安靜的角落,與陸地徹底告別了。
現(xiàn)代腔棘魚是矛尾魚科(Latimeriidae)的深海魚,因鰭棘中空故名。
體型大于多數(shù)化石種,是兇猛的掠食者;
體粗重而多黏液,鰭呈肢狀,行動靈活;
顏色鮮艷,易于區(qū)分。
250米
——“深海異形”哥布林鯊:青面獠牙的丑陋怪獸
2014年英國《每日郵報》,美國漁民摩爾在佛羅里達州的基維斯特捕蝦時意外捕撈到一只哥布林鯊,該鯊魚足有5.5米長,渾身呈粉紅色,頭頂長了一只長長的鼻子來遮擋住鼻子下面鋒利的牙齒。
這是一種非常稀有的鯊魚品種,主要生活在日本附近水域。
哥布林鯊又稱歐氏劍吻鯊、歐氏尖吻鯊(Goblin Shark,又譯加布林鯊,加布林是西方民間傳說中一種相貌丑陋、喜歡惡作劇的妖怪),出沒于陽光照射不到的深海,經(jīng)常在水深約250米的海底生活。
但最深的標本曾于水深1300米處發(fā)現(xiàn)。
由于太罕見,科學(xué)家對它們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連它們可以活多久和長到多大都不清楚,但已知這種罕見鯊魚在水中會呈現(xiàn)黑色,讓它們在深海中幾乎隱形,避免被掠食,長魚吻則有感應(yīng)器,在看不到、聽不到的海中可以找到獵物,強而有力的雙顎用來迅速捕食獵物。
有關(guān)它的最早記錄是1898年于日本橫濱抓到了一條完整的標本,生物學(xué)界由此首次知道有這個物種的存在。此后又陸續(xù)在太平洋、大西洋的各個地方陸續(xù)抓到。不過,哥布林鯊雖然分布廣泛,卻一度被認為非常稀有,每抓到一條都會有記載,到上個世紀末,共報道抓到了45條。
這種鯊魚一般生活在數(shù)百米深海處,不容易被捕捉到。
在1995年5月到1996年10月這短短一年多的時間,用底刺網(wǎng)捕撈,在東京海底峽谷100~300米深處抓到了大量的哥布林鯊——多達125條。
2003年4月,在兩周內(nèi)于臺灣海域捕撈到了100多條哥布林鯊。
2007年1月,在東京灣有一條哥布林鯊被活捉,被送到東京海洋公園展覽,兩天后死亡。2月,又有一條哥布林鯊被活捉,在日本東海大學(xué)海洋科學(xué)博物館養(yǎng)了一周后才死亡。
曾入選美國《國家地理雜志》07年度十大照片
哥布林鯊長相為何如此奇怪?
在已知400多種鯊魚中,哥布林鯊的確顯得很古怪。它是劍吻鯊科的唯一成員。
一般的鯊魚都有一個比較突出的吻,但是很少有像它那樣長著這么長的吻。一條3米長的劍吻鯊,它的吻長能超過半米。
更奇怪的是劍吻鯊長著一個能屈能伸的長嘴。當把嘴收起來的時候,它的樣子看上去和別的鯊魚沒有太大的區(qū)別,只是吻長了點。
像所有其他動物,劍吻鯊在被捕獲時,也會猛烈掙扎,試圖咬破漁網(wǎng)逃生,在掙扎中往往會讓它們的頭部發(fā)生一定的變形,這曾經(jīng)導(dǎo)致某些劍吻鯊樣本被當成是新發(fā)現(xiàn)的物種。
鯊魚沒有魚鰾,它是通過肝臟里的脂肪來調(diào)節(jié)浮力的。所以鯊魚有一個特別大的肝臟。不過,即便如此,鯊魚身體的比重還是比海水大,要靠不停地游動才能避免沉入海底。
劍吻鯊肝臟又比一般的鯊魚大得多,占了其體重的四分之一,這使得其身體比重接近海水,即使不游動也不容易下沉。
它的皮膚為何是粉色的?
以前捕獲到的劍吻鯊的皮膚顏色是灰色的,好像沒什么特別的。直到人們見到還活著的劍吻鯊,才發(fā)現(xiàn)這居然是一種粉紅色的鯊魚。
并不是因為它的皮膚有紅色素,而是因為它的皮膚是透明的,身體表面毛細血管中的血液顯現(xiàn)出來了。
就目前所掌握的信息來看,劍吻鯊粉色的膚色在水下會呈現(xiàn)不可見的黑色,這樣在捕食時獵物就不會那幺輕易看到自己。
關(guān)于哥布林鯊的謠言——加布林鯊魚被抓會自爆?
有媒體2007年11月17日曾刊登一篇題為《尊嚴——〈加布林鯊魚的悲情母愛〉讀后感》的散文,介紹說深海有一種非常兇猛、名為加布林鯊魚的噬人鯊,又叫“魔鬼鯊”。
當它被圍入漁網(wǎng)幾經(jīng)掙扎不得脫身時,會自行爆炸成大大小小的碎塊,寧肯粉身碎骨也不愿被人活捉。
作者感嘆道:“任何研究都應(yīng)該在"生命"面前止步。如何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當是人類最為重要的研究。加布林鯊在人類面前誓死守護的尊嚴,難道不值得每一個自稱高級的人類思索?”
這是真的嗎?當然是捏造出來的,它不是國外傳入的古老傳說,而是國內(nèi)的某個文人炮制出來的,以《加布林鯊魚的悲情母愛》等為題刊登在多家報刊上,雖然號稱是“編譯”,但國外文獻中找不到這種說法的任何痕跡;雖然文章聲稱是在敘述2004年一次科學(xué)考察的經(jīng)歷,而其實是百分之百的幻想作品。
日本大地震引發(fā)核輻射危機,隨后就出現(xiàn)這么一組圖片,曾經(jīng)在微博論壇上廣為傳播。現(xiàn)在你知道這種“變異魚”是誰了吧~
255米
讓你意想不到的醫(yī)生魚:藍帶裂唇魚





260米:鯨鯊的小跟班來了
在西太平洋,有一大片極為溫暖而荒蕪的水域,被稱為暖池。那里有最大的鰹魚種群之一,這些鰹魚在暖池西部邊緣覓食最為活躍,那里有兩股水質(zhì)完全不同的洋流系統(tǒng)交匯,造成一個匯聚帶,在其周圍,營養(yǎng)、浮游生物和小魚都很集中。本來四處游蕩捕食的鰹魚只要隨著食物跟著洋流遷移即可。
鰹魚為暖水性上層洄游魚類(在日本近海,鰹魚從春到夏北上,從秋到冬南下,作季節(jié)洄游),分布于溫帶到熱帶的廣大區(qū)域,多集群于輻射區(qū)冷暖水團的交匯處及水質(zhì)澄清的海區(qū)。
屬黎明、晝行性魚,白天出沒于表層至260米水深,夜間上浮,經(jīng)常吃沙丁魚、竹簍角等魚類和甲殼類。
鰹魚喜歡尾隨鯨魚、鯊魚而做集體游動,先把水中大些的食物吃掉,剩下的便于鯨鯊?fù)淌伞?/span>
鯨鯊也會蔭護鰹魚,它們是一種共生關(guān)系。鰹魚出現(xiàn)的海區(qū)常伴有海鳥群,在魚群上方追捕食物。
鰹魚捕食沙丁魚及其它魚的幼魚、烏賊、軟體動物及小型甲殼類。
通常數(shù)十萬尾相伴回游在海洋中,以小魚、蝦和烏賊為食,鯷(tí)是它們最喜歡的食物,如果一發(fā)現(xiàn)便上下左右群起夾攻,使得無處可逃的鯷只好躍出水面。
265米
接下來,大家即將見到有著海洋“萌神”的河豚啦!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自古以來就有“不食河豚,焉知魚味,食了河豚百無味”之說。
河鲀,俗稱河豚,因捕獲出水時發(fā)出類似豬叫的唧唧聲而得名河“豚”。每年的陽春三月,是河鲀魚的產(chǎn)卵季節(jié),此時的河鲀魚皮下脂肪含量最高,肉質(zhì)鮮美。
于是每到清明節(jié)前后,河鲀魚便會“游”上餐桌。此時正值河鲀魚毒性最強時節(jié),也是河鲀魚中毒的高發(fā)季節(jié)!
古今中外因食用河鲀而中毒死亡者不在少數(shù),我國每年均有吃河鲀喪命的報道見諸報端。即便如此,仍有不少饕餮食客依舊前仆后繼地“以身試毒”。
河鲀魚的毒性是由其體內(nèi)的河鲀毒素引起的。野生河鲀含毒器官多,而且多分布在隱蔽部位。
河鲀毒素含量高低次序為:卵巢>脾臟>肝臟>血液>眼睛>鰓耙>皮膚>精巢>肌肉。
河鲀的卵巢和肝臟為河鲀內(nèi)臟中的二大劇毒臟器,其含毒量的多少,常隨季節(jié)上的變化而有差異。每年2~5月為卵巢發(fā)育期,毒性較強;到6~7月后,產(chǎn)卵期已過,卵巢萎縮,毒性亦減弱。肝臟和卵巢相同,普遍亦為春季毒性較強。多數(shù)品種的新鮮洗凈的魚肉可視為無毒,但河鲀死后內(nèi)臟中的河鲀毒素可滲入肌肉,此時魚肉也含有少量河鲀毒素。
此外,不同種類,其含毒量也不一致,而且即使同一種,有時含毒也不一致,一般雌的比雄的毒性強。
河鲀毒素是目前自然界中發(fā)現(xiàn)的最毒非蛋白質(zhì)物質(zhì)之一,屬于神經(jīng)毒素的一種,毒性相當于劇毒藥品氰化鈉(砒霜)的1250倍,只需要0.48毫克就能致人死命。
一只河鲀體內(nèi)所含的毒素,估計足以殺死三十個成年人。其毒素主要有河鲀毒和河鲀酸兩種,它首先作用于胃腸道,可引起局部刺激癥狀,其次進入血液后迅速發(fā)生中樞神經(jīng)和末梢神經(jīng)的抑制作用,使人嘔吐、神經(jīng)麻痹、四肢發(fā)冷,進而心跳和呼吸停止。
對付河鲀毒素國內(nèi)外尚無特效的解毒劑,但河鲀毒素體內(nèi)解毒和排泄甚快,因此一旦發(fā)現(xiàn)中毒,應(yīng)盡快去醫(yī)院,用催吐、洗胃去除毒素,解毒一般采用綜合對癥治療措施。如果中毒后無法立刻趕到醫(yī)院,可用肥皂水灌胃,進行催吐洗胃,并導(dǎo)尿。民間一些偏方驗方只能解除輕微的河鲀毒素,請勿輕易嘗試。
值得一提的是:河鲀的體型渾圓,主要依靠胸鰭推進。這樣的體型雖然可以靈活旋轉(zhuǎn),速度卻不快,是個容易獵取的目標。因此,河鲀演化出了迥異于一般魚類的自衛(wèi)機制。河鲀受到威脅時,能夠快速地將水或空氣吸入極具彈性的胃中,在短時間內(nèi)膨脹成數(shù)倍大小,嚇退掠食者。棘鲀科的刺河鲀身上甚至帶有刺,膨脹時全身的刺便會豎起,令掠食者難以吞食。
河豚的趣聞:
一心兩用:河鲀的兩只眼睛,一只用來追捕獵物的,同時另一只可以用來放哨。這一特點是很多動物(包括人類)無法比擬的。
裝丑詐死:當漁民的魚網(wǎng)捕撈到河鲀并倒在岸上時,河鲀會迅速地吸氣,并膨脹成圓鼓鼓的狀態(tài)——詐死,這個時候人們往往會覺得它很可惡,很難看,不由自主地用腳一踢,這無形中幫了它大忙——順勢一滾逃到水中,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老虎鉗一樣厲害的牙齒:河鲀的牙齒力學(xué)結(jié)構(gòu)非常完美,一斤重左右的河鲀一口可以咬斷6號鐵絲!毫不夸張!如果不小心咬到了手指,一口下去,連骨頭加肉全下來!釣魚的人們最擔(dān)心河鲀咬鉤——咬繩繩斷,咬鉤鉤斷!
270米
270米海洋深處,海豹這種兇猛與萌蠢無縫結(jié)合的海洋生物,會讓自己的肺部縮成一團,來完成深度潛水。
海豹是哺乳動物(胎生),它們的身體呈流線型,四肢變?yōu)轹挔?,適于游泳;有一層厚厚的皮下脂肪保暖,并提供食物儲備,產(chǎn)生浮力;海豹身體均呈紡錘形,適于游泳,頭部圓圓的,貌似家犬,全身被毛,前肢短于后肢。
海豹的前腳較后腳為短,覆有毛的鰭腳皆有指甲,指甲為5趾;耳朵變得極小或退化成只剩下兩個洞,游泳時可自由開閉。
游泳時海豹大都靠后腳,但后腳不能向前彎曲,腳跟已退化與海獅及海狗等相異,不能行走,所以當它在陸地上活動時,總是拖著累贅的后肢,將身體彎曲爬行,并在地面上留下一行扭曲痕跡。
海獅、海象是海豹的近親,它們有耳殼,后肢能轉(zhuǎn)向前方來支持身體。
海豹生活在寒溫帶海洋中,除產(chǎn)仔、休息和換毛季節(jié)需到冰上、沙灘或巖礁上之外,其余時間都在海中游泳、取食或嬉戲。
繁殖期海豹不集群,等仔獸出生后,才組成家庭群。但是哺乳期一過,海豹臨時組成的家庭群就會立即結(jié)束。在冰上產(chǎn)仔,當冰融化之后,海豹幼獸才開始獨立在水中生活。少數(shù)繁殖期推后的海豹個體則不得不在沿岸的沙灘上產(chǎn)仔。
海豹以魚類為主要食物,同時也食用甲殼類及頭足類。它的食量很大,一頭60~70kg重的海豹,一天要吃7~8kg魚。
在自然條件下,海豹有時在海里游蕩,有時上岸休息。
上岸時多會選擇海水漲潮能淹沒的內(nèi)灣沙洲和岸邊的巖礁。例如,在中國的遼寧盤山河口及山東廟島群島等地都屢見有大群海豹出沒。
海豹的游泳本領(lǐng)很強,速度可達每小時27公里,同時又善潛水。據(jù)悉,南極海域中的威德爾海豹能潛到600多米深,持續(xù)43分鐘。
海豹社會實行“一夫多妻”制。雄海豹擁有妻室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據(jù)該海豹的體質(zhì)狀況而定:年輕體壯的雄海豹往往有較多的妻室。
在發(fā)情期,雄海豹便開始追逐雌海豹,一只雌海豹后面往往跟著數(shù)只雄海豹,但雌海豹只能從雄海豹中挑選一只。
因此,雄海豹之間不可避免地要發(fā)生爭斗,狂暴的海豹彼此給予猛烈地傷害:用牙齒狠咬對方有些雄海豹的毛皮便因此而撕破,鮮血直流。
戰(zhàn)斗結(jié)束,勝利者更和母海豹一起下水,在水中交配,而其它海豹只能以失敗而告終,繼續(xù)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妻子”。
海豹的種族分類:
①斑海豹:體長1.52米,雄性最大體重150kg、雌性120kg。斑海豹分布很廣,主要是北半球的高緯 度地區(qū),在中國主要分布于渤海和黃海。
②髯海豹:又叫胡子海豹,因其吻部密生長而粗硬的胡須而得名。最長的胡須長14厘米,上唇每側(cè)約有 106根胡須。雄性體長2.8米,雌性體長2.6米,平均體重400kg。全身棕灰色或灰褐色、背部中央線顏色最深,向腹部漸淺,無斑紋。
髯海豹主要分布于北冰洋、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不分布于南半球。1972年在中國浙江省平陽縣海域曾捕獲一頭體長176厘米,體重71kg的雄獸。
③灰海豹:雄性長約3米,重約300kg,雌體約2.3米,重250kg。雄性成獸的頸部很粗,并有34道皺紋,這是它和斑海豹的區(qū)別之一。 灰海豹的分布很廣,北冰洋和大西洋都有分布,僅存數(shù)量約有2.5~5萬頭。
④環(huán)斑海豹:本屬有環(huán)斑海豹、貝加爾湖環(huán)斑海豹、里海環(huán)斑海豹。環(huán)斑海豹是所有海豹中,身體最小的一種。大的雄獸長1.4米,體重90kg,面部像貓。
環(huán)斑海豹的食性相當廣泛,從無脊柱動物到魚類,總數(shù)超過75種。其主要天敵有白熊和極鯊。環(huán)斑海豹主要在整個北冰洋、鄂霍茨克海、白令海、波羅的海、拉多加湖和貝加爾湖、里海。
⑤環(huán)海豹:屬海豹中的小型種。又稱帶紋海豹、綬帶海豹,體長1.61.7米,體重70148kg。雄性為暗灰藍紫色或暗灰紅紫色,圍繞頸部有一條很寬的環(huán)狀白帶。雌獸全身淡色,基本呈深灰褐色或深棕灰色。
帶紋海豹僅棲息于北半球,主要分布于白令海及鄂霍茨克海,喜棲于浮冰上或遠離人煙的海島上,不成大群。
⑥鞍紋海豹:又叫格陵蘭海豹。體長1.8米左右,體重180kg。全身白色或棕灰色,從背部兩肩處斜向尾部有一“∧”型黑色帶, 形狀頗似鞍故名鞍紋海豹。僅分布于北極海域的俄羅斯北側(cè)、格陵蘭周圍、及加拿大和紐芬蘭北側(cè)。
⑦僧海豹:體長2.62.8 m,體重平均可達400 kg,頭部很圓,且被細密的短毛,看上去宛如和尚頭,故名僧海豹。 該種海豹已成為一種極稀少的動物只限于分布在北緯20°至30°的夏威夷群島的下風(fēng)鏈島、加勒比海、黑海。
但遺憾的是,加勒比海僧海豹被證實已經(jīng)滅絕,最后一次見到的時間是1958年。
⑧威德爾海豹:體長3米左右,體重300多kg,喜棲于與南極大陸相聯(lián)的固定冰上,是哺乳動物中分布最南的種,也是南極比較常見的海豹。 它的潛水能力很強,可潛入600多米的深處,持續(xù)43分鐘,潛水能力居鰭腳勒動物之冠。
⑨羅斯海豹:體長約2.3m,體重約150215kg是南極海豹中數(shù)量最少的一種。其頸部很粗,收縮時頸部皮膚可以形成很大的皺褶,頭能縮進去,幾乎完全藏在頸褶中,它還能發(fā)出似鳥叫的聲音。其主要分布于南極大陸周圍的浮冰帶附近。
⑩豹海豹:體長為4.55m,體重300350kg,不僅具有豹一樣的斑點而且性情上也像豹,是海豹中最兇殘的一種。它除捕食魚類和烏賊外,還專吃恒溫動物,也吃企鵝等鳥類,甚至鯨、其它海豹。
從南極洲的浮冰線到澳大利亞、新西蘭、南美、非洲最南部及附近島嶼都有分布。
?冠海豹:雄獸平均體長2.5m,重192352kg;雌性2m,145~300kg。當遇到恐嚇或興奮時,鼻子吻部前面可以膨脹成囊狀突起,所以人們又其為囊鼻海豹。主要分布在北大西洋和北極海域。
?象海豹:是海豹科中最大的類型,其突出特點是雄獸鼻子,在興奮或發(fā)怒時可膨脹。本屬包括:南象海豹和北象海豹。最大體長可達6.5米,體重3600kg,是整個鰭腳目中個體最大的動物。
?食蟹海豹:雌性體長多在2.162.41m,最長3.00m;雄獸2.032.41m,最長2.57m,重200300kg,主要以磷蝦為食,食性與須鯨相似。喜群居,在冰上活動靈巧而迅速,主要分布于南極大陸周圍,亦屬南極沿岸的特有動物。
300米
—2014年,中國人首次觸摸300米深海底。
2014年1月12日,北緯20度18分、東經(jīng)115度09分的南中國海海域:
5時09分,搭載著3名中國潛水員的潛水鐘,從300米水深的海底回到工作母船的甲板上,圓滿完成我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海底出潛探摸作業(yè),巡回深度達到313.5米。
這是300米深的海底首次迎來了中國人的身姿,中國由此具備了人工潛入300米深的海底“龍宮”探寶的能力。
新聞名詞:飽和潛水
深潛水是世界各國正在攻克的尖端難關(guān),實現(xiàn)深潛水的關(guān)鍵技術(shù),就是飽和潛水。
據(jù)300米飽和潛水現(xiàn)場總指揮郭杰介紹,潛水深度每超過10米,壓力就增加1個大氣壓。潛水員潛水完畢后,人必須減壓。
如果不減壓,在高壓下溶解進潛水員身體內(nèi)的惰性氣體會殘留在身體組織中,造成嚴重的減壓病,甚至危及生命。
在常規(guī)潛水中,60米水深下,潛水員只能工作半個小時,就必須出水進入減壓倉,進行長時間減壓,作業(yè)時間很短。
美國1957年提出“飽和潛水”,就是創(chuàng)造出一種環(huán)境和條件,使?jié)撍畣T體內(nèi)各組織體液中所溶解的惰性氣體達到完全飽和的程度,潛水員可以在高壓下停留幾十天,待作業(yè)完成后,一次減壓,返回正常生活。
這就需要建造一個生活艙,給艙里加壓形成高壓環(huán)境,潛水員在艙里呼吸的氣體是氦氣和氧氣的混合氣體。在不同的深度和高壓環(huán)境下,混合氣體的配比和加壓時間都不同。
1981年,美國完成了第一次實驗,3名潛水員在686米的海底,生活工作了7個晝夜。
新聞大揭密:潛水員的生活與常人有什么不同?
①常人呼吸的空氣是由氮氣和氧氣組成的混合體,呼吸過程是幾乎沒有感覺的輕松行為。飽和潛水員的呼吸則大異于常人。
而300米飽和潛水潛水員,他們呼吸的氣體是由氦氣和氧氣組成的混合體,氦氣多,氧氣少,混合的比例因海深不同而不同。
潛水員在生活艙和海底呼吸的都是這種氣體,呼吸過程倒不困難,但聲音變得像鴨子叫一樣。
②常人承受的壓力是一個大氣壓。在300米的深海里,潛水員要承受的壓力是31個大氣壓,比常人多30倍。
在這種壓力下,人感覺就像被擠壓住了一樣,骨頭與骨頭貼得很緊,抬下手、動動腳,都很費力。
③潛水員吃飯也與常人不一樣。潛水員不能吃硬的,會損傷牙齒;不能吃黃豆等容易放屁的食物;不能吃蘿卜、韭菜等味道重的食物,以免污染狹小的環(huán)境;
米飯、饅頭被擠壓粘在牙上,很難受,需要使勁咀嚼,才能吃下去;味覺變遲鈍,飯菜吃不出咸味來;要多吃牛排、雞鴨魚肉等高熱量食物。
你相信海洋中有天使嗎?
在海洋350米深處,咱們即將見到傳說中的”海天使“了!
海天使,即裸海蝶,生活在極地海洋(北冰洋及南冰洋)水深達350米的軟體動物。其學(xué)名在希臘語中意為“裸體”,又稱海天使。
它們最初被描述為裸殼翼足目。屬于腹足綱,同綱的有各色蝸牛、海螺、蛞蝓、海兔。
據(jù)了解,它們的游泳姿態(tài)既美麗又鬼魅。
海天使是雌雄同體的動物,以另外一種關(guān)系很近的軟體動物海蝶為食。
看到海天使在水中擺動的情形,你也就不難理解它們名字的由來了。
除了透明的“翅膀”之外,海天使還具有尖尖的,像角一樣的突起。
裸海蝶的身體幾乎是透明的,并不意味著它們沒有東西可以隱藏,相反,由于缺少色素積淀,它們能夠更好地避開捕食者的視線。
要知道,透明的生物是自然界和人類的稀有資源!
以上所有資料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整理編輯,如有異議,請聯(lián)系官方后臺告知
End
關(guān)鍵詞:
熱門活動
徹底火了!長沙海底世界這是要逆天啊!國慶整出這么多“神仙玩法”!
2025-10-04

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
了解熱門的活動

掃一掃二維碼
手機官網(wǎng)

掃一掃
微博二維碼
